陈文胜等:落实“大食物观”做优“一桌湖南饭”
2022-06-07
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.国两会期间提出,要树立大食物观,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,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,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,保障肉类、蔬菜、水果、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。“大食物观”为湖南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上走出一条新路提供了根本遵循,为“做优一桌湖南饭”指明了方向。
一、湖南的独特优势
湖南地理地貌是“七山二水一分田”,全.省人均只有七、八分地,尤其是山区人均只有三、四分地,长期以来形成了农业生产与饮食多元结构的历史传统,呈现农业发展区域差异性与发展路径多元性的双重特征。
1.多特色产品的地理优势。湖南地理成分多样、区系成分复杂,自然资源丰富,既有生态优良的湘西大山区与地形复杂的湘中湘南丘陵、盆地,也有湘北的大江、大湖洞庭湖平原地区,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地带,光、热、水资源优越,四季分明且形成不同地域的小气候,不仅具有生产优良独特农产品的天然条件,而且具有发展山地农业、林下农业、水域农业等多种农业形态的天然条件,具备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“大食物观”做优“一桌湖南饭”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。
2.多品种繁育的农业科技优势。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“树立大食物观”时强调,“根本出路在科技”。在农业科技上,湖南拥有水稻院士、鱼院士、油菜院士、养猪院士、辣椒院士、茶院士、果树院士等8名院士,在多个领域居世界或国.内领先地位;拥有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、省部共建淡水鱼类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.家级省级农业创新平台39家,特别是以岳麓山种业国家实验室为核心的现代种业高地,正进一步提升湖南农业科技优势,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“大食物观”做优“一桌湖南饭”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。
3.多业态融合的湘菜品牌优势。湖南独特地理环境及气候、文化因素造就了与众不同的地域饮食特色,使湘菜成为有着上千年历史渊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如今“湖南饭”已拥有4000多种菜肴,300多道名菜,成为了餐饮、旅游、文化等多业态融合的支柱产业。随着湘菜在国.内外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攀升,湘菜对提高农民收入、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具有火车头的引领作用,为落实总书记“大食物观”做优“一桌湖南饭”发挥着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整合作用。
4.多元化结构的农业生产优势。湖南地理环境复杂,由于不同区域的不同自然选择以及与自然规律、市场选择相适应的不同技术手段,使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类别的农产品,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地域就具有不同的品质,形成了长株潭都市农业区、环洞庭湖农业区、湘中南丘岗农业区、大湘西山地生态农业区等各具特色的多元结构与区域分工,是涵盖了山水林田湖的粮、油、茶、酒、烟、菜、菌、果、药、畜禽、水产等多样性的“立体式”农产品结构,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“大食物观”做优“一桌湖南饭”提供了生产优势。
二、面临的现实问题
尽管湖南落实“大食物观”有诸多优势,但结构性矛盾成为湖南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,也是影响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的瓶颈。
1.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工不明确。农产品具有鲜明的地域性,不同地域的农产品因自然地理特征不同而品质不同。而长期以来,湖南农业的区域分工不明确,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相似度较高,区域差异优势不明显,柑橘、茶叶、黄桃“遍地开花”,农产品同质竞争、供求失衡比较严重。因此,全.省有较强竞争力的规模化优势产业带和特色产品不多,农业区域化布局、专业化分工的水平较低,区域主导产业结构同质化的问题突出,陷入农产品市场品牌特色竞争少而简单的价格竞争多的困境。
2.农产品的品质结构明显失衡。工业化、城镇化快速的推进,使食物结构不断分化,导致中、高端农产品的品质与品种需求成为了不断上升的趋势。而长期以来的农业发展是“以量取胜”为主导,导致农产品的低、中、高端品质结构严重失衡,高、中端农产品供不应求,低端大宗农产品供大于求,政府的稻谷托市收购连年启动,果蔬水产等方面的农产品滞销事件在湖南连年发生,并由零星分布逐渐演变成各地的区域性滞销。
3.难以绿色转型成为长期挑战。农虽旧业,其命惟新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,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。而随着农家肥逐渐“一粪难求”,资源循环利用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逐步被现代石化农业所取代,农业生产越来越依赖化肥和农药,否则农民就无法获得稳定的收成。与此同时,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农药,土地超负荷掠夺式经营,耕地质量不断下降,尤其是耕地重金属含量超标是湖南无法回避的现实难题。因此,如何突破瓶颈推进湖南农业发展绿色转型,是一项长期的挑战。
4.鲜活产品的冷链物流严重滞后。适合湖南落实总书记“大食物观”做优“一桌湖南饭”的农业生产,绝大多数属于鲜活农产品,不仅具有产品量大、品类繁杂、保鲜保质期短等特点,还存在季节性集中上市和分散性需求的供需矛盾。而当下农业发展普遍偏重于供给端的生产,而未能注重市场体系建设。调研发现,湖南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设备不足,冷链设施分布不均,冷链物流成本过高,农产品分销体系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明显滞后,流通成本过高,导致瓜果、蔬菜等农产品在出产期集中上市而供大于求而价格下跌,在非出产期价格上涨而产品供难应求。
5.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实现机制缺失。优质优价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,但当前的农业发展中,在生产环节普遍缺乏农产品质量分级的思想观念和技术标准;在市场环节没有全面建立以质量分级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,缺乏农产品质量分级的交易体系与监管体系;在财政方面缺乏农产品质量分级的技术支持、奖补以及市场体系的政策支持框架,从而导致优质不能优价、绿色生产不能增收,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的积极性。
6.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突出短板。在现代化的背景下,人口不断向工商业的城市集中是必然趋势,而湖南耕地资源的先天性局限又加剧了谁来种地的问题,就必然要求通过对农业的生产、加工、销售、储存等环节推进专业化分工的社会化服务,来实现与小农户有效衔接,释放科技赋能的技术红利与数字红利,加快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变革。而调研发现,与东北地区的现代农业相比,湖南农业社会化服务整体滞后,不仅缺乏生产各个环节、市场各个环节的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,也缺乏将政府、企业与农户连接起来,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跨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,而且由于以丘陵山地为主的地理局限,社会化服务的成本远大于东北平原,成为加快湖南农业现代转型的突出短板。
三、做优的几点思考
落实习近平总书记“大食物观”做优“一桌湖南饭”,必须跳出固有思维模式,从湖南农业发展的结构性困境出发,在独特省情的“七山二水一分田”空间中拓展农产品生产新领域,形成符合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趋势的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。
1.以“一县一特”为取向优化特色农产品品种布局。以县域为单位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,实现县域农产品差异化竞争和错位发展。以“一县一特”为取向。按照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规律要求,根据资源禀赋、区位地理、市场需求、传统习惯定位不同县域的农业支柱产业,科学规划布局全.省各县市区的优势品牌农业产业,因地制宜实现特色发展。制定县域产业发展清单。建立各县域农产品品种“正面清单”支持机制与“负面清单”约束机制,明确地方各级政府财政对农业产业的支持方向,以优化县域农产品品种结构为基础优化区域农业产业结构,引导农民念好“山海经”、唱好“林草戏”、打好“果蔬牌”。做好县域“一县一特”全产业链。以财政资金为杠杆,支持县域建立和完善“一县一特”全产业链,拓展价值链,促进县域三次产业融合发展,逐步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格局。
2.顺应消费结构变迁加快农产品的中、高端品质提升。农产品的供给侧结构必须与消费结构衔接。顺应消费升级趋势。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分化的趋势,不断扩大中、高端农产品的结构比重,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多元需求。突出区域公用品牌引领作用。把区域特征明显、产业优势突出、具有文化内涵、市场影响力大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着力开发适合各地气候、土壤、水质条件的农产品,引领推动特色农产品由规模化生产向品牌化经营转变。建立农产品质量分级产销体系。以优质优价的质量分级为导向,加快推动农产品生产的技术标准与市场价格体系、市场交易体系的形成,加快建立政府支持下的特色农产品质量分级流通体系、信息发布制度、质量监管体系,确保优质优价的实现。
3.推动湘菜引领从田间到餐桌的多业态融合。湘菜是一个宏大的综合产业链,可以带动湘食材、湘调味品、湘酒、湘烟等诸多湖南农产品消费,拓展湖南农产品的市场空间。坚持“双循环”促进大消费。以双循环为指导,推进“湘菜出湘”带动“湘品出湘”,通过湘菜消费推介湖南特色品牌农产品,带动省外国外消费者对湖南农产品的消费。做大湘菜全产业链。推进湘菜产业标准化、规模化和品牌化,不断完善湘菜供应链体系建设,大力建设湘菜供应物流产业园。拓展湘菜品种,开发湘菜食材,促进湘菜对接绿色田园,构建湘菜田间到餐桌的流动平台。加强资源整合,深化产业融合,推动湘菜原辅料、食品加工、旅游文化、“互联网+”等产业链式发展,推进湘菜产业转型升级,不断提高湘菜产业市场竞争力。着力地域特色名菜的提升与推介。县级政府应成立工作专班,开发提升具有区域特色的菜、酒、茶等“一桌饭”菜谱,以及相应的农产品生产,推进湘菜提质升级。强化全媒体推广推介各地特色名菜名吃,做大湘菜品牌。加强财政对各地特色名菜名吃的精准支持,打造国省名店,不断壮大湘菜品牌集群。
4.建立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。将前沿的科技要素与现代装备,通过专业化分工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,全面应用于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。加大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。立足破解鲜活农产品季节性集中上市与全年度均衡消费的矛盾,加大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。加大政府财政支持,在企业用地、税收、设备购置上给予优惠,支持冷链物流社会化企业发展,夯实农产品冷链物流社会化服务基础。强化农产品生产社会化服务。着力发展山地农业机械,培育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全.省农机化进程。支持农资配送服务,降低农资等物化投入成本;支持代耕代种、杀虫施肥、田间管理、代收烘干等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,用社会化服务的规模化推动农业发展规模化。深化农产品营销社会化服务。构建农产品市场交易网络平台,解决特色农产品生产、销售过程中涉及的市场和信息、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、科技推广和应用、农产品加工与包装、市场检测与检疫等问题。支持电商、供销合作社、快递等行业进入乡村,建立农民销售农产品社会化服务平台。推进金融、保险、法律、会计等进入农产品社会化服务领域,建立完善的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体系。
(作者陈文胜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、博士生导师、中央农办乡村振兴专家委员、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“三农”工作专家组组长;陆福兴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、教授;李珊珊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博士研究生;乡村发现转自:《新湘评论》2022年10期) 本书作者就宅基地改革、乡村振兴、农业供给侧改革、农村集体经济等“三农”前沿问题,与陈锡文、杜志雄、曹锦清、张乐天、贺雪峰、吴理财、王文强、陆福兴等专家学者展开对话,通过学术动态的交流、思想的交锋,呈现都是大国“三农”这一宏大话题。全书既保留了口语化表达方式,又力求不背离对话者的原意,确保理论的严肃性与逻辑性,对研究“三农”问题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指导意义。
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